文化資產經濟潛力 探索香港非遺 (呂迪祈經濟日報專欄)
- Louie Dicky
- 6月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呂迪祈 | Dicky Louie


文化資產經濟潛力 探索香港非遺
內地將『非遺』成功轉化為文旅經濟,香港的50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該如何急起直追? 工程師呂迪祈(Dicky Louie)深入探討香港如何跳脫傳統博物館思維,透過深水埗布行文創、大澳蝦醬工作坊等社區主導的成功案例,將港式奶茶、粵劇戲服等技藝活化為體驗經濟。更提出透過AR/VR科技與人才培育,建立可持續的文化資產發展機制,釋放香港『非遺』的巨大經濟潛力。
近年來,內地成功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(非遺)轉化為文旅經濟的動力。例如,景德鎮的陶瓷技藝和潮汕的功夫茶文化不僅成功吸引了大量遊客,更帶動了當地產業的全面升級。在這股文化經濟的新浪潮中,香港擁有507項登錄在冊的非遺項目,從獨特的港式奶茶技藝到精緻的粵劇戲服製作,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不應僅僅被陳列在博物館中,而應當成為活化社區和振興經濟的重要文化資本。
在今年的六月,非遺辦事處將與旅遊發展局攜手在油尖旺區推出「非遺精華遊蹤」活動。透過展示蒸籠製作、奶茶沖泡等傳統技藝,市民和遊客將能親身感受香港豐富的文化底蘊。全港18區已全面開放社區主導的非遺項目提案,以鼓勵市民共同參與文化的傳承。這種做法與內地以景區為核心的非遺開發模式不同,顯示香港正探索一條更具潛力的發展方向。
在香港的各個社區,我們已經看到許多令人振奮的成功案例。例如,深水埗的老布行與設計學院展開跨界合作,將傳統車衣技藝轉化為時尚文創產品。大澳的蝦醬廠則開設體驗工作坊,讓遊客親自參與這項百年工藝的製作過程。這些實例生動證明,當傳統技藝找到現代的表達方式,非遺才能真正「活」在社區的日常生活中,成為推動香港文化經濟的新動力,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
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機制
要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,必須建立一個多方協作的機制。首先,應整合各方資源,簡化申請流程,並設立充足的專項基金以支持社區提案。同時,重視人才培育,可開設非遺導賞員認證課程,以提升講解員的專業素質和水平。此外,借助科技力量,運用增強現實(AR)和虛擬現實(VR)等創新技術來豐富展示方式,將成為未來的重要方向。例如,廣西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近期熱門的LABUBU玩偶穿上壯裝服裝,並融入AI元素,創作出一條生動有趣的節日祝賀影片,成功宣傳了壯裝文化。
這種創新發展模式將為香港帶來多方面的效益。在經濟層面,它能夠創造新型就業機會,如非遺導賞員和傳統技藝數位化專員等新興職位。在社會層面,這種模式可以強化社區的認同感,促進不同世代之間的對話與理解。在文化層面,則能推動傳統與現代的創新融合。我們看到,上環的中藥鋪轉型為養生體驗館,觀塘的工廠出現了粵劇服飾工作坊,這些轉變展現的不僅是技藝的傳承,更是一座城市的活力與創造力。
只有當每一位市民都成為文化的守護者,非遺才能真正轉化為香港社會的活力源泉,並為未來的發展注入持續的動力。透過這些努力,我們期待在香港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非遺的生機與活力,讓文化資產與現代生活相結合,為社區的繁榮和發展注入不斷的動力。
呂迪祈
工程界社促會副主席
大舜基金智囊團成員
呂迪祈 | Dicky Louie
留言